前天(1月8日)東區裁判署法官判定"電訊條例"違憲,所以裁定民間電台無牌管有及使用無線電發射器材無罪,但亦接納政府暫緩撤銷控罪的申請。
昨日下午政府向高等法院申請禁制令,禁制民間電台繼續廣播,而今天下午高等法院正式頒布禁制令,有效期到下周五(1月18日)。而民間電台則不理會禁制令,晚上如期廣播。
關於案件就不多說了,自己上網問谷歌大神好了,偶想說的是更基本的:民間電台真的非用FM廣播不可嗎?
 
使用FM廣播比較有利?
首先他們只用FM102.8一個峽窄頻道,發射功率也不高,天線也沒放在高處,能夠以FM收聽的範圍不大,但以他們的廣播內容看,他們的目標聽眾應該是全香港市民,並不只是部份地區的居民,雖然這可能跟他們還沒有牌照有關,但他們既然有同時在網上廣播的技術,那為何還要執著於FM廣播呢?
 
只有FM廣播能達成電台的理念嗎?
如果電台的理念是發聲,讓香港人能夠了解他們的立場和理念,那就更加不應該執著於只能服務小眾的FM"窄"播!而且現時可供聲音廣播的FM頻譜不能再加入新的使用者亦是客觀事實,但電訊管理局不是說過AM的頻譜有空間的嗎?為何不轉用AM廣播?難道轉用單聲道的AM廣播市民就不能接收民間電台的理念了?而且潛在的影響只是現時手機還沒AM接收功能,但最便宜只需要花數十元買一個"聽馬仔"收音機就能夠接收AM頻道,可見並沒有多大影響。
 
政府應該盡早實行數碼聲音廣播以提供更多頻譜嗎?
事實上如果改用數碼聲音廣播服務的話,現有的FM頻譜就能容納比現時多數十倍的頻道,的確能容納像民間電台一類的小經營者使用,而政府也一直有為數碼聲音廣播作研究,但並不代表現在就要強行廣播!而且進行數碼聲音廣播需要大量配套,最少就是大量市民需要換收音機,不論是數十元的"聽馬仔"收音機、還是數十年來市民購入的各式大中小收音機,還有少說也有十數萬輛各式車輛內置了收音機,要全部更換要多少時間和金錢啊?而且擁有數碼頻道接收能力的收音機不見得是數十元就買得到的貨式,會不會影響窮人的資訊接受權利也需要考慮。比較好處理的數碼和模擬制式電視廣播交接也最少花四年(因為能看十年而不壞的電視並不多,但收音機的故障率頗低),那聲音廣播的交接期又要多少呢?而且在交接完畢之前是不能關掉模擬廣播把頻譜空出來讓民間電台使用的!明顯地遠水救不了近火......
 
互聯網廣播就不能達到理念嗎?
也許民間電台的發起人們還認為互聯網是需要放在枱上大大部電腦才可以使用,但其實不知不覺間市面上大部份電話都有上網功能(當然能不能聽網上電台則還要看OS),而流動互聯網應用已經既便宜又方便,GPRS無限上網才百多元月費,這個金額大部份香港人都可以負擔、而香港也四處有收費和免費的WiFi接點,加起來已做到接近沒有盲點,所以要聽網上電台已經沒大問題。如果擔心軟件層面問題的話可以同時提供Podcast版供iPod/iPhone機主收聽,加上wma/mp3格式也有大量手機支援,想跟影片一起播放的話還有Video Podcast和youtube可以利用,這可是收音機不能提供的功能啊!而且可見將來各種智能上網裝置(MID,Modile Internet Device)會不斷普及,數據連接費用也會不斷下調,所以在互聯網上廣播前景應該是更好才是。
 
由以上各點所見,民間電台其實不一定要以FM廣播才能宣揚他們的理念,那麼現在究竟是在堅持理想?還是在建立被打壓的形象?各位看官可以深入點想一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業量地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