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7日的第4屆立法會選舉終於完結了,可以迎來清靜的數周,最少在當選的議員謝完票至10月正式上班前暫時不會有太多吵耳的口水仗和不分敵我的人身攻擊......所以這段時間最適合說說剛過去的選舉的感想了。
 
政治勢力兩極化,道不同不相為謀?
  其實不是今天才開始,只是其他中間勢力今天更加的邊緣化,就是香港政壇就像樂壇一樣陷入非黑即白非友即敵的二分法中,只是樂壇是K歌和Band Sound之分、而政壇則是泛民和建制之爭而已。不過說起來其實也有幾分相似,建制派就像K歌,主流,穩定,容易接受,跟權力核心(唱片公司老闆=中央?)關係良好,但就有守舊、甚至被指累死香港(樂壇)的指控;泛民主派就像Band友,一般而言有理想、對現狀不滿、自認是進步的力量,但就有漸趨激進、訴諸社會群眾運動的傾向。在這兩極之間,一些第三勢力和獨立勢力漸漸被邊緣化,落得雷聲大雨點小的"存在艦隊"狀態。雖然(理論上)兩派的光譜都很闊,但建制派一向都比較接近基層路線,連自由黨都向基層路線靠攏(雖然吃力不討好),而泛民方面民主黨一向走基層路線,新進的社民連擺明車馬走激進的基層路線,連本來賣專業形象的公民黨也轉走基層路線,完全不把"市場區隔"當做一會事,怪不得人人都說未來四年民粹主義會抬頭......
 
社會缺乏議題,但就不會去提出和主導議題
  這次選舉最大"特色"就是沒有大議題,選前多個民調都得出市民只關心民生議題的結論,所以侯選人們就好像沒東西好說,在選舉論壇上就只有誰真民主誰假民主和翻舊帳的"辨論",頂多就是最底工資最高工時或生果金之類議題"討論",就像玩泥沙一樣!但十個候選人最少有九個說要反通脹,但就不太覺得有人討論過這議題。我個人已不期望他們的眼光會放在粵港合作或香港新經濟增長點之類,但過去四年最少還有一堆民生大議題可以使用,就像銷售稅和醫療融資、城市規劃和空氣污染、在職貧窮和跨代貧窮、基層就業和移民政策,每一個都是過去四年紅極一時的大議題,為何全都在選舉論壇上失蹤?再說剛公布不久、香港第二季經濟大幅放緩、歐美和日本經濟陷入衰退,這也不關立法會議員的事嗎?如果普選時間表沒延誤的話,不足十年後的2017年就要普選特首,連現成的經濟民生大議題也不加理會,叫香港市民怎樣把最高權力交給你們啊?建制派還可以安於逸樂,只待政府或商界出身的人、以董建華或曾蔭權模式出選,那"充滿理想"的泛民主派呢?再推一個一問三不知的袋巾梁?還請回去反省一下,在十月開工後給市民一個答覆。
 
票站調查風波,究竟是不是支持透明開放的啊?
  其實自上次立法會補選投票後,泛民主派就一直指控建制派以票站調查數據配票,到最近更升級為要求選票對任何民調機構採取不合作態度,恐怕首開民主國家/地區先河!首先為何政黨可以如此"指揮"選民做決定?答不答民調要你管?而且配票在選舉中可說是天公地道的事,為何如此污名化?泛民派不是也以民調配票甚至選擇候選人嗎?而且選民作決定前有權利接收透明而正確的訊息吧?印象中外國的選舉、例如美國總統選舉在選舉其間不斷有各候選人在各洲領先情況的票站調查公佈,如果訊息是任何人也可以利用的話選舉依然是公平的!選舉應該由選民自己負責而不是由政黨說三度四!何況沒有當日即時票站調查資料政黨和選民不懂利用選舉日前的民調結果嗎?最少我本人投票前就參考過選舉日前星期五公佈的民調數據,對民調指手畫腳不單無助選情,而且損害學術研究,實在是損人不利己之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業量地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