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在印度旅行後買的,但即使沒有到過印度我想還是會買吧。
 
  本書的名字相當"大路",最初還以為是翻譯書,看來我跟薩克斯(Jeffrey D.Sachs)的名著<<終結貧窮 如何在我們有生之年做到>>攪錯了。本書在開始比較中國和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六十多年發展前,先介紹了世界上的貧富差距(貧者越貧、富者越富),何謂貧窮陷阱,貧窮陷阱的經濟模型及其困境(因為窮→沒收入→儲蓄率低→沒錢投資→購買力低→市場小→沒有工作→所以窮),為何窮國都會傾向計劃經濟的道路,還有計劃經濟為何不能帶領窮國脫貧。有了這些背景資料才感比較容易的探索中印兩國的發展路。
 
  中國和印度是兩個很相似的國家,同樣是四大文明古國和金磚四國之一(雖然作者說"金磚四國"這統稱沒多少內涵),同樣是人口大國,同樣在六十年前建國時窮得一窮二白,同樣走上三十年的計劃經濟道路,同樣因走不下去而被逼改革,但兩國的選擇迥異:中國選擇了製造業而印度選擇了IT業,而三十年後中國人均收入卻是印度的兩倍,已基本脫貧成為中等收入國家。印度相對於中國不是沒有優勢的,除了日說夜說的大量精通英語人才外,像法制比較健全(雖然效率不佳)、市場比率較開放(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金融機構比較健康(沒多少不良貸款)、企業盈利普遍比中國好,更不用說多黨制的民主政治,但為何國家發展卻落後中國呢?本書的意見是印度政府沒有以人為本。
 
  在寫下去前先看看以下數字:印度IT業的就業人數約200萬,而中國的製造業在30年間培訓了兩億工人!這可是百倍之別啊!作者認為窮國之所以窮,不是沒錢而是沒工作機會,若果能就業就能賺錢、累積資本、進而能投資、升級或擴產,從此脫離因為窮所以窮的貧窮怪圈。不要指望能靠外援脫貧!雖然包括薩克斯在內的國際學者或NGO都在大聲疾呼,但至今還沒有成功的個案,更不用說在金融海嘯後的今天會有多少國家支持。窮國雖然沒錢,但通常有大量的人力,所以投入勞動力密集行業才是比較優勢所在。國內市場細小的話就外銷吧!即使沒有外援,只要訂單來了就不用怕!而且這條路在戰後的日本、其後的亞洲四小龍和今天的中國實踐過,已被證明可行。資本好技術好生產力也好,其載體正正就是人,戰後的日本和德國能從一片廢墟中迅速復甦,正正就是掌握著技術和懂得組織生產力的人還在,一石在手勝過二石在林、一個在業的人對國家民族的貢獻勝過兩個人鄉間遊手好閒的人,如果印度沒能解決人民就業問題,不要說趕超中國,連能不能跳離貧窮陷阱也是問題。
 
  當然中國也不是安枕無憂,除了印度的強項正就是中國的弱項,而中國的貪污問題雖然比印度好一點,但有惡化的傾向,而作者為此開出的藥方就是"政企分家",也就是常說的"國退民進",因為這正是計劃經濟的後遺症,當計劃的權力碰上市場改革,很容易就引來貪污的問題,要改善除了搞輿論監督外,最重要是官員退出市場,沒權力的話誰要賄賂你?題外話中國的民主化其實也是一個"國退民進"的過程,希望中國步上民主改革甚至多黨制的人雖然出於一片好心,民主的確是個好東西,但共產黨就像一間大型國企,要退出"市場"也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還不能影響經濟發展(農村地區最少還有一億剩餘勞動力有待吸收),恐怕不等到國家在經濟中的份量減少到一個地步民主化才能加速。當然不是就那一天到來前甚麼也不用做,像法律和稅制改革就已經迫在眉睫。
 
  本書作者有三人,其中中國學者徐淇慶休學術假期間來到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遇到來到訪問的瑞典經濟學家柯睿思(Christer Ljungwall)。二人拜讀薩克斯的<<終結貧窮>>後決定寫本書,其後二人更獲得瑞典愛立信基金會資助到印度講學和訪問,而且獲得獲國家資助到加拿大安大略大學留學的李聽女士在數據統計、定量分析等方面的支援,本書才得以面世,從而側證中國除了在政制方面外的研究都是開放和跟國際接軌的。
 
購買地點:尚書房(香港的簡體字連鎖書店)
價格:港幣63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職業量地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